权威机构解读背膘管理在后备、初产、二胎母猪中的重要意义

时间:6年前 (2018-02-23)来源:怀孕期阅读量: 766

导读:

亲,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猪业视角”可快速关注!

免责申明:本微信服务平台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以供给大家学习、交流为目的,请诸位在阅读后,尽快删除,尊重资料原作者,支持正版。若所列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立刻删除!

张涛12,陈志林13,陈预明14,张童1,卫恒习1,李莉1,张守全1

1.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2.深圳市顺然饲料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1053.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恩平分公司,广东恩平5294674.广东广三保养猪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30

摘要   以配种时、妊娠第30 天、妊娠第60 天、妊娠第90 天、妊娠第110 天和断奶时等繁殖期为研究阶段,运用B 型超声仪测定7.5 月龄以上大白后备母猪及其对应的二胎第10~11 根肋骨间至背中线向两侧6.5 cm 处背膘,以探索繁殖期背膘水平和背膘变化与繁殖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后备母猪配种时背膘大于15.0 mm 时当胎分娩率极显著提(P<0.01),妊娠第110 天背膘为18.40 mm 时窝产仔数最大,为10.80 头,妊娠期内背增加小于3.5 mm 时当胎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极显著提高(P<0.01);哺乳期背膘损失小于3.0 mm 时其对的二胎总分娩率显著提高(P<0.05)。因此,控制后备母猪妊娠期内背膘增加在3.5 mm 以内临产前背膘在18.40 mm 左右以及当胎哺乳期背膘损失在3.0 mm 以内有利于提高当胎及其二胎繁殖性能。

关键词  后备母猪;背膘;繁殖性能

随着育种工作的不断进步,养猪生产正向着快速生长和多产仔的育种方向进行,而与之相反的却是猪背膘厚度的减少。研究发现,母猪妊娠期内的背膘厚度与其头胎的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体重下背膘较厚的后备母猪在断奶-配种间隔和二胎窝产仔数方面显著高于背膘薄的后备母猪[1]。另外,资料显示,适当提高母猪妊娠期背膘厚度能够提高胚胎存活率以及保证胎儿发育的营养需求[2]。后备母猪担负着猪场母猪群更新换代和繁殖生产的任务,其头胎及二胎的体况和膘情对母猪终生的繁殖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本试验分别研究美系大白后备母猪的配种、妊娠和哺乳期等阶段的背膘厚和其下一胎妊娠期的背膘变化与其繁殖性能的关系,以确定繁殖期各阶段最佳的背膘水平,为养猪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母猪

本试验于2013 6 月至2014 3 月在广东省某国家核心种猪场进行。实测7.5 月龄以上纯种美系大白头胎后备母猪978 头,二胎经产母猪838 头。全部母猪体况正常,生殖器官发育良好,并且采用相同的饲养管理方式。

1.2 试验材料与设备

深圳威尔德WED-3000V兽用B 超诊断仪,B 超耦合剂,500 kg 体重秤及相关传感仪,10 kg 体重秤。

2 试验方法

2.1 背膘测定方法

母猪背膘及背膘变化:母猪于配种、妊娠30 d、妊娠60 d、妊娠90 d、妊娠110 d 和断奶时运用WED-3000V B 型超声背膘测定仪(±0.3 mm),测定第10~11 根肋骨之间距离背中线6.5 cm 处背膘厚,每头母猪每回测定3 次,取3 次平均值[3],其中分别在母猪分娩当天以及断奶时测定背膘,计算哺乳期背膘损失。另外根据头胎和二胎母猪各时期背膘的变化,将妊娠90 d 到配种的背膘之差记为P1,将分娩前与妊娠90 d 的背膘之差记为P2,将分娩前与当胎配种时的背膘之差记为P3,计算P1P2P3

2.2 观察指标

记录母猪当胎及下一胎各阶段背膘数值、发情日期和比率、配种时间、受胎情况、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以及试验猪淘汰情况等,计算仔猪初生重等。

2.3 试验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先用Excel 作初步统计,再采用SAS9.0软件中GLM 程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 法进行多重比较和显著性分析,结果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差异达到显著再进行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后备母猪不同配种背膘水平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

后备母猪配种背膘的重复测定值间并无差异情况。由表1 可知,Ⅰ~Ⅴ组窝产仔数、窝产合格仔数、窝产弱仔数、仔猪初生重、窝均断奶数和断奶-配种间隔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Ⅳ组(背膘在15.0~18.0 mm 区间)窝产死胎数较Ⅲ组(背膘在12.0~15.0 mm 区间)有下降趋势(P=0.07)。分娩率,Ⅳ组和Ⅴ组均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显著高于Ⅲ组(P<0.05);Ⅲ组与Ⅱ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而淘汰率,Ⅲ组、Ⅳ组和Ⅴ组分别与Ⅰ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与Ⅱ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Ⅳ组和Ⅴ组的哺乳背膘损失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Ⅲ组的哺乳背膘损失则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各配种背膘水平对美系大白后备母猪的头胎产仔性能并无太大影响,但当胎哺乳期背膘损失随着配种背膘厚度的增加而不断递增;Ⅰ~Ⅳ组淘汰率随背膘厚度增加而呈降低的态势;配种背膘大于15.0 mm 时当胎分娩率显著提高。


 3.2 头胎母猪分娩前的背膘水平对其当胎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于母猪平均妊娠时间为114d,因此妊娠母猪在110 d 时最能够代表其分娩前的体况状态。由表2 可知,Ⅱ组(背膘在9.0~12.0 mm 区间)在窝产活仔数方面分别与Ⅲ组(背膘在12.0~15.0 mm 区间)、Ⅳ组(背膘在15.0~18.0 mm 区间)相比差异均不显著,但与Ⅰ组(背膘≤9.0 mm)和Ⅴ组(背膘≥18.0 mm)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Ⅱ组(背膘在9.0~12.0mm 区间)在窝产合格仔数方面分别与Ⅲ组(背膘在12.0~15.0 mm 区间)、Ⅳ组(背膘在15.0~18.0 mm 区间)、Ⅳ组(背膘在15.0~18.0 mm 区间)相比差异均不显著,但与Ⅰ组(背膘≤9.0 mm)和Ⅴ组(背膘≥18.0 mm)相比差异显著(P<0.05)。另外,窝产死胎数和窝产弱仔数,Ⅰ组(背膘≤9.0 mm)分别显著高于Ⅱ(背膘在9.0~12.0 mm 区间)和Ⅲ组(背膘在12.0~15.0 mm 区间),极显著高于Ⅳ(背膘15.0~18.0 mm 区间)、Ⅴ组(背膘≥18.0 mm)。哺乳背膘损失则随妊娠110 d 时背膘厚度的增加而递增,其中Ⅲ组(背膘在12.0~15.0 mm 区间)与Ⅱ组(背膘在9.0~12.0 mm 区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

 

除以上外,通过回归分析能够得出后备母猪妊娠110 d 时背膘厚度(x)分别与当胎窝产仔数(Y1)和窝产活仔数(Y2的线性回归程度呈极显著关系(P<0.000 1,图1),它们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02x2+0.64x+5.00R2=0.48),Y2=-0.02x2+0.58x+4.48R2=0.48)。从图1 可知,窝产仔数随着母猪妊娠110 d 时背膘厚度增加而递增,达最高点后再呈降低的态势。当妊娠110 d 的背膘厚度为18.40 mm 时,窝产仔数达到最大值为10.80 头。同样地,窝产活仔数与妊110 d 背膘厚也出现类似的线性关系,当妊娠110 d的背膘厚度为18.00 mm 时,窝产活仔数达到最大值为9.70 头。综合以上结果说明,后备母猪在头胎妊娠110 d 背膘厚度在18.00 mm 附近时有利于提高当胎的产仔性能,但其当胎哺乳背膘损失也会相应的增加。


3.3 头胎母猪妊娠期内的背膘变化程度对当胎繁殖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配种至妊娠90 d P1)、妊娠90~110 dP2)以及全妊娠期内(P3)等不同妊娠阶段的背膘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其对头胎后备母猪当胎繁殖性能的影响。由表3 可知,随着P1 的变化值增大,母猪的窝产仔数和窝均断奶数呈递减的趋势,且表现差异显著(P<0.05);哺乳背膘损失则随着呈P1 变化值的增大而增大,并表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当P13.5 mm 时,窝产仔数和窝均断奶数均显著低于P10.5 mm 时的以上指标(P<0.05);哺乳背膘损失则极显著高于P10.5 mm 时的指标(P<0.01)。同样地,当头胎母猪处于P2 P3 时,窝产仔数、窝产合格仔数、窝产活仔数、仔猪初生重等指标随着背膘变化值增大而减小,哺乳背膘损失随之增大而增大(表3)。然而,与背膘变化≥3.5 mm 相比,无论处于P2 还是P3 时期,背膘变化<3.5 mm 时窝产仔数、窝产合格仔数以及窝产活仔数均极显著提高(P<0.01),哺乳背膘损失极显著降低(P<0.01)。综合以上可认为,后备母猪的头胎产仔性能随着妊娠期内背膘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当妊娠期内背膘变化小于3.5 mm时哺乳期背膘损失较小。


3.4 头胎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对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

经历头胎高强度的泌乳后,母猪膘情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表4 所示,哺乳期背膘损失小于0.5 mm 和在0.5~3.0 mm 区间内的总分娩率显著高于背膘损失大于3.0 mm 的总分娩率(P<0.05)。另外,前3 组在断奶至配种间隔上均显著少于背膘损失≥5.5 mm 的(P<0.05)。然而,在窝产仔数、窝产合格仔数、窝产死胎数、窝产弱仔数、仔猪初生重和窝均断奶数上并无差异情况(P>0.05);在窝产木乃伊数上,哺乳期背膘损失≤0.5 mm 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损失在0.5~3.0 mm 区间和3.0~5.5 mm区间分别与≥5.5 mm 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结果表明,母猪头胎哺乳期损失背膘越多,下一胎的分娩率则越低,而下一胎母猪非生产时间和窝产无效仔数也会随之增大,当头胎哺乳期的背膘损失在3.0 mm 以下时,其下一胎的繁殖性能受影响较小。


3.5 二胎母猪妊娠期内的背膘变化程度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

后备母猪经历头胎的配种、妊娠、哺乳和断奶后进入到第2 胎的生产周期。通过对二胎母猪的配种至妊娠90 d 内(P1)、妊娠90~110 d 内(P2)以及全妊娠期内(P3)等阶段的背膘变化进行跟踪,分析其对二胎母猪的繁殖性能影响。如表5 所示,随着二胎P1 变化值增大,当胎窝产仔数和窝均断奶数逐渐减少,且P1 背膘增长≥3.5 mm 时窝产仔数和窝均断奶数的减少程度显著高于背膘增长≤0.5 mm 的(P<0.05);而哺乳背膘损失也随P1 变化值增大而增大,背膘增长≥3.5 mm 的当胎哺乳背膘损失极显著高于背膘增长≤0.5 mm 和在0.5~3.5 mm 内的(P<0.01)。二胎母猪处于P2 P3 时背膘增长越大,窝产仔数、窝产合格仔数和窝产活仔数越小,哺乳背膘损失越大(表5)。当P2 背膘增加≥3.5 mm 时,窝产仔数、窝产合格仔数和窝产活仔数极显著低于背膘增加≤0.5 mm 的(P<0.01),哺乳背膘损失极显著大于背膘增加<3.5 mm 的(P<0.01);当P3 背膘增加≥3.5 mm 时,窝产仔数显著低于背膘增加在0.53.5 mm 内的(P<0.05),断奶至配种间隔显著大于背膘增加≤0.5 mm 的(P<0.05),哺乳背膘损失极显著大于背膘增加<3.5mm 的(P<0.01)。综合认为,母猪二胎妊娠期内背膘的增加程度越大,当胎的产仔数会降低,哺乳期背膘损失和后续的断奶至配种间隔则会逐渐增大,而当妊娠期内背膘增加小于3.5 mm 时其二胎繁殖成绩较理想。


4 讨论

4.1 配种背膘水平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本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后备母猪的配种背膘升高,其淘汰率会不断降低,当胎分娩率则逐渐升高;但在窝产仔数、窝产合格仔数、窝产弱仔数、仔猪初生重、窝均断奶仔数等产仔性状上并无显著性影响,该结果与King [4]Rozeboom [5]的研究结果均一致。然而,Stalder [6]认为后备母猪头胎的背膘厚度越高,其相应的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越高;Filha[7]则认为后备母猪头胎的背膘厚度在16~18 mm时的产仔性能更优越。显然,目前对于后备母猪头胎配种背膘的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4.2 后备母猪分娩前的背膘水平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

早期研究表明,增加母猪妊娠后期营养摄入可显著提高仔猪初生重[4]。对后备母猪而言,妊娠期保持合理的净增重和背膘水平对于其繁殖性能和使用年限均有所提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妊娠110 d 时的背膘厚度对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产合格仔数、窝产死胎数和窝产弱仔数等产仔性能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当背膘厚度处于15.0~18.0 mm 区间时当胎仔猪性能表现最好。通过对数据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可依次得到与窝产仔数(Y1)、窝产活仔数(Y2)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02x2+0.64x+5.00R2=0.48),Y2=-0.02x2+0.58x+4.48R2=0.48)。借助以上两条方程可以确定当胎窝产仔数最高时背膘厚度为18.40mm;窝产活仔数达极点时背膘厚度为18.00 mm。以上结果与Young [9]的观点相符。此外,哺乳期背膘损失与妊娠110 d 时的背膘厚度大小呈正相关关系,与De Rensis [10]Cools [11]的结果相同。

4.3 妊娠期内的背膘变化程度对其当胎繁殖性能的影响

试验数据显示,头胎和二胎母猪在配种至妊娠90 d 内(P1)、妊娠90~110 d 内(P2)以及全妊娠期内(P3)的背膘增加大小与其当胎的产仔性能呈负相关,与哺乳背膘损失和下一胎断奶至配种间隔呈正相关,其中当P1 阶段的背膘变化不大于0.5 mmP2 P3 阶段小于3.5 mm 时其当胎的繁殖成绩最好。目前的研究表明,母猪妊娠早期(配种至妊娠30 d)饲喂高能量水平饲粮会影响子宫腔的蛋白质水平和胚胎雌激素水平,从而显著降低胚胎的存活率[12-13],因此妊娠前期普遍采取较低营养水平的饲喂模式。妊娠中期(妊娠30~90 d)和妊娠后期(妊娠90 d 至分娩前)则是保证胎儿生长发育和维持母猪膘情的关键时期,母猪摄取的能量首先满足母体的维持需要,继而是胎儿生长和子宫发育,最后才是转化为母体自身体储[14],因此该阶段往往需要提高饲喂量和营养水平。此外,妊娠后期的母猪背膘处于18~20 mm 时有利于提高其繁殖能力[8]。不过,妊娠期过度采食会导致背膘大增,阻碍泌乳期采食量和泌乳能力[15],因此需要适当保持合理净增重以及控制妊娠期母猪的膘情变化[16]

4.4 哺乳期背膘损失对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

后备母猪在哺乳期中除了泌乳外,还额外需要维持自身发育生长,因此一般要动员自身体储才能满足其生产需求,但也往往会影响其后续繁殖性能[17]。有研究表明,后备母猪哺乳期体储损失过大可能会导致产生大量腔隙卵泡,减少下一胎的有效仔猪数[18]。在本试验结果中,哺乳背膘损失超过5.5 mm 时,窝产木乃伊数高达1.85头,极显著高于背膘损失小于5.5 mm 的母猪。此外哺乳期背膘厚度损失程度也与断奶至配种间隔呈正相关,与妊娠分娩率呈负相关[10];当哺乳期背膘损失在3.0~6.0 mm 时,平均断奶至配种间隔可达5.24 d[19]。本试验结果显示,后备母猪哺乳背膘损失超过5.5 mm 时,平均断奶至配种间隔显著高于背膘损失小于0.5 mm 的母猪;总分娩率比背膘损失小于0.5 mm 的约低13.00 个百分点(P <0.05),比背膘损失在0.5~3.0 mm 内的约低12.00个百分点(P<0.05)。

综上所述,头胎母猪在分娩时必须有充足的体储,同时严控后备母猪哺乳期的体况和背膘损失,避免过渡消耗体储,以避免影响下一胎繁殖性能。

对于现代杂交瘦肉性母猪,背膘一定要根据猪种、胎次、环境等,仪器检测+感官判断结合,借鉴别人+基于自己猪场实际制定,同时背膘测脂肪+眼肌面积测蛋白,方为上策。(资料来源:成都蓄康生物科技 母猪母仪天下之猪

看完别忘记分享朋友圈哦!

分享美德传承,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尽在“猪情通报”

中国首家微媒体养猪生产数据平台,点击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最新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免责声明1111

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免责申明: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Copyright 2017-2018 怀孕期 版权所有 湘ICP备150128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