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茂玲公益微课】二胎,生与不生背后的心理解读|逐字稿+音频

时间:6年前 (2018-03-03)来源:怀孕期阅读量: 872

导读:

点击上方可以订阅哦!

今天,为大家带了3月24日朱茂玲老师关于“二胎,生与不生背后的心理解读”公益微课逐字稿。在此也特别感谢朱茂玲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感觉东方心理宋欣、子莹对逐字稿和录音的校对及编辑。


由于篇幅较长,特分为上、下两篇。欢迎关注我们哦。


   二胎,生与不生背后的心理解读
讲师|朱茂玲

因音频较大,无法上传微信,获取请通过以下方式:
1、复制下方链接至浏览器中打开
https://yunpan.cn/cqZieWnVtvR9k
之后输入访问密码:ad09
2、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之后输入访问密码:ad09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讨论这个有趣的话题。
 
在讲课之前,我本想结合课程内容做个小调查,当时只在微信群发布了一下。两天时间,竟收到六百多份调查回馈,这令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大家对二胎这个话题的关注度是如此热烈。
 
至于为什么选这个话题,当初也没多想,三个选题(中),觉得二胎这个话题比较接地气,周围的朋友也经常说起,就选了这个选题。
 
上学期期末,广州市小学三年级的试卷上就有这么一道题,是问:如果爸爸妈妈想再给你添一个弟弟或妹妹,来跟你商量,你会说些什么呢?
 
当时朋友圈里有特别多(人)转发小朋友们的答案,大家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二胎”是特殊的政策语境下的法律用语。我们了解到,听众中有一部分家长已经有了第二个宝宝,在这里我们可以定义其为“二孩儿”或“二宝”。我觉得二孩儿叫起来比较拗口,在讲课中,我会把老二叫二宝,老大叫大宝。
 
今天的课采用微课这种形式,大家知道现在微信的使用率非常高,这两年的微课做了非常多的尝试。我是第一次尝试,内心也是蛮忐忑不安的,为了在讲课的过程中大家不至于睡着,我会试着用分成几个小单元的方式,重要的主题、重要的事情就多说几遍。
 
我们今天的课程时长一小时,前面的部分大概会用四十到四十五分钟,之后会有十五到二十分钟的答疑时间。大家可以把问题准备好,在答疑环节呈现,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关于今天讲座的主题,因为这个话题非常广泛,所以先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关注的点在哪里。调查结果出来后,我又进行了一些思考。结合上课形式,因为时间有限,这个话题的外延(又)很大,所以今天会尽量的找和儿童心理学有关的话题重点讨论。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能有所思考和收获。
 

接下来会请工作人员把近七百多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放到微信群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结果,然后我们对这个结果进行下分享。

大家可以打开这个报表看一看,这里我们会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结论。

首先,第一个结论就是,30岁以上的妈妈占的比例非常大,占到80%以上;36岁以上的妈妈也占到了40%;25岁以下的部分占的比例非常少,我们就不做考虑了,可能他们现在需要的课题还不是这个部分。

第二个,生二孩儿的理由。超过80%的调查者认为(生二胎)最重要的理由是“给孩子找伴”,这个比例非常高。

我们再看一下第三个部分,在养育二宝的时候(比较关注的事情)。主要是“照顾精力”,还有可能是“经济”、“教育”,而对老大的反应这部分(关注)其实是最低的。

夫妻双方对生育二胎意见的比例,我们看到:“双方都同意”的比例会比较高,占到60%;我们也可以看到“听老人的意见”,或者是“随大流”,因为人口基数比较大,其实也是占了不少份额的。

好的,再看一下在养育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寻求帮助这个部分,重视“孩子养育的相关心理知识”,还有“夫妻之间的沟通”,占了比较重的比例。这看起来是一个蛮良好的现象。

生育二胎,最大的现实压力是“精力”问题;最大的心理压力是对现状的把控能力,最小的压力其实是来自于老大的反应。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一个蛮有意思的结论。生完二宝之后,认为自己“不会对老大改变”的占到了70%;还有一个蛮有意思的选项是,“因为老大没有教育好,所以生个二宝”,这个比例比较小,但也是有一部分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就不讲父母的经济、精力的压力(等话题),我们可以(从调查中)看出(家长内心)似乎有一个内在的矛盾,就是:家长要二宝的理由其实是“重点关注孩子”的,这个比例非常大,占到了80%,但关注的事情里边以及心理压力当中,对大宝的关注却又是最低的,而且认为自己“不会对大宝改变”的比例也非常的高,占到了70%。
 
(在这)我们就是要问一句了,真的能做到吗?或者说大宝真的能够认同这个部分吗?我想不一定吧。
 
我们就回到今天讨论的主题:关注大宝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听众当中可能非专业的不少,今天我不讲过于高深的理论和术语,但我们的一些应对技巧里,已经结合了相关的理论。大家在听课的过程中,或是听完课之后,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的话),我们再找机会(讨论)。或是关注我们的网站,都会有非常多知识方面的提供。
 
下面我再重复一下今天的讲课主题:关注二宝即将到来或是二宝出生之后,大宝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以及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这当中的应对技巧。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大宝在这个事件中将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工作人员会把一张图片放到微信群里,大家可以看下图片,我们来看看有几种类型。
我整理了四种类型出来:
 
第一种,是殷勤懂事型
这种(大宝)会拍着胸脯说“好啊,弟弟妹妹出来之后,我帮忙照顾、帮忙喂奶”等等。
 
第二种,是担心焦虑型
比如说担心妈妈身体问题,身体健康;能不能生出来;生完二宝之后,家里的钱够不够花等等。这些是担心焦虑型经常使用的话语。
 
第三种,是反感排斥型
提到弟弟妹妹就持一种比较反感的态度,觉得自己跟弟弟妹妹肯定和不来。
 
第四种,大家可以看到我的用词,凶猛残暴型
在采访当中会听到孩子用的话是“弄死他”、“踩死他”,这类反应的也有。
 
在对这些反应类型做心理学的解读和分析之前,我们去采访了一些小朋友。(采访者)有些是小朋友的家长,有些是幼儿园的老师。接下来我们播放几段录音,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录音中跟我刚才提到的点并不一一对应,我们只是找出其中的典型(几段)来给大家分析。
  
采访A
 
采访者:你觉得(有了妹妹)会有什么改变?

大宝A:妈妈陪我的时间少了,陪妹妹的时间就多了;但是我觉得偶尔陪我时间少,我就有自己玩的时间。然后现在妹妹出生,姥姥姥爷过来了,然后因为妹妹长大了,姥姥姥爷就走了,我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了……没有了。
 
这段录音中,男孩是八岁,妹妹是两岁。
采访B

采访者:要是有了弟弟和妹妹,你会有什么感觉?

大宝B:妹妹留下,弟弟在家。

采访者:为什么?

大宝B:弟弟可以跟我一起拼乐高。

采访者:妹妹呢?

大宝B:不买。芭比娃娃一大堆,把我的乐高都压坏了。

采访者:是吗?那如果有了弟弟妹妹,除了这种感觉,还有别的感觉么?

大宝B:没有。如果三个都有的话(有弟弟,也有妹妹),爸妈只有两台手机,就要再多买一台。

采访者:就怕有人和你争是吗?

大宝B:对!

访者:有没有什么好处啊?

大宝B:有哇,帮我写写功课。

采访者:比你小怎么帮你写功课呀?

大宝B:他考学的时候我不考。
采访C

采访者:给你生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怎么样?

大宝C:太好了!好玩呀,我要玩他,这样就有个玩具了!有时候我还可以命令他“你给我把这个拿过来!”可以玩他!就像在宫里一样,家有小仆人!还有,那太好了,那我就不是独生子女了!总的来说,独生子女可不好了,我一点也不想像是独生子女。

采访者:还有呢?

大宝C:还有我就能和妹妹天天见面了,还能有个伴,天天见面。

采访者:她分你的东西行吗?

大宝C:反正我的宝物已经比她的多了,现在我屋里还有几条金项链、银项链,那你再花钱给她买一份呀。再买一份嫁妆,我会挑里面最好的给我。
采访D
采访者:如果你的爸爸妈妈给你生个弟弟妹妹怎么办呀?

大宝D:我会照顾他,爱护他。还有喂奶,不打他。
 
好的,大家可以看到大宝有几个类型。大家听了一些录音。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背后进行心理学的解读,看看背后到底潜藏了什么样的心理学信息。
 
下图是我们解决(二胎问题)的几个要点。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要点,就是孩子情绪的特点——它是即时性的

孩子很多反应是即时的状态,而不是一个结果。用佛家观点来讲,就是孩子的相续性会非常的弱,一会哭一会闹,但我们成年人,相续心可能就比较强。如果说修行的时候,想要有一些成绩或结果,其实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减弱相续性。


来看一下第二个要点,就是大宝反应的最深层的情绪是什么?我们从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心理分析的观点来看,知道最深层、最基本的情绪反应其实是恐惧。但在恐惧的上面,可能会呈现出其他非常多的情绪来,可能是嫉妒、仇恨、愤怒、孤独等等。也就是说,他是恐惧,但不一定能够有机会把恐惧表达出来。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会知道,要接近一个人最核心的情绪内核——恐惧,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分析过程的,不断地把上面浅层的情绪剥离掉,创造比较良好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孩子才有机会呈现出这个部分。
 
再回到具体的大宝对二宝即将到来的情绪反应上,这里我们可以解释为是对大宝生存权利的取代的恐惧。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所以他有恐惧存在是蛮正常的表达。

第三部分,我们要尝试从年龄这个参数来进行解读。我们知道,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反应其实是不一样的。刚才大家听到一些成熟一点的声音,他们一般考虑的更多的是现实问题,比如帮我写作业、分我的嫁妆等等;但特别小的孩子,比如一些小班的孩子,其实考虑的没有非常多。
 
可以以七、八岁为分界线,因为七、八岁的时候攻击性最强。民间有句话“七岁八岁狗都嫌”,指的就是这个年龄攻击性是最强的。“攻击性”(如果)对外的话,可能是攻击他人;如果是对内,就(可能)会抑郁。
 
调查中发现,七、八岁之前,孩子拥有“我”的意识、拥有“自主”意识是不太多的。他们一般会听从大人的意见,大人觉得是怎么样,他其实是会认同的。但到了七、八岁之后,孩子拥有了“自主”的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也会有表面上听从、顺从大人的意思,但背后有自己的一套。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越大,发展水平越高,现实感越强。也就是我们说的“长得越大越难骗了”。

第四个解读的要点是,孩子可能依靠身体来做无意识的表达。举个例子,我(一位)朋友来询问我,他们家孩子是不是得了强迫症?
 
当时情况是:八岁的孩子,不敢自己上厕所,觉得上厕所是特别可怕的事情,会把大小便拉床上。父母刚开始会帮他开解“厕所根本就没事,不用怕黑”等,用科学的态度说明。但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孩子还是一样的反应,还有排泄方面的问题。爸爸妈妈特别焦虑,来求助我“孩子到底怎么了?”
 
当时我询问了几个点,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是不是一个人住?他们的解释是,因为房间不够,爸爸妈妈在三楼,孩子单独一个人住四楼,(和爸爸妈妈)隔了一个楼层。接下来妈妈透露了一个信息,就是妈妈怀了二宝,已经三四个月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个案例中孩子的反应。
 
首先,孩子特别害怕,不敢去上厕所,不要觉得一定是恐惧,恐惧的导火线来自妈妈怀二宝这个事情。在这个事情中,我们要怎么来处理呢?在这个个案中,父母要做几个部分的工作。
 
第一,很多时候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很多父母带孩子来求诊,想确认孩子到底是不是有某些问题。从深层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当孩子被确认成一个问题后,父母内心的焦虑感是会下降的,觉得“有可能不是我的原因,是孩子的原因”。
 
第二,具体到这个孩子来说,对二宝即将到来的恐惧,是没办法表达的,只能通过身体来表达。孩子天生都会有做好孩子的需求,但这个个案中,孩子可能会牺牲自己做好孩子的权利。比如这个(孩子)八岁还没有办法管理自己的大小便,这可能就是牺牲了(做好孩子)权利。
 
牺牲这个权利有什么好处呢?“爸爸妈妈在这个时候会来关注我”,当然这个关注不一定会是好的,可能会有打骂,有训斥,但无论如何都比“爸爸妈妈忙其他事情,不管我”要强。
 
后面的处理其实蛮简单,孩子怕的时候,就跟孩子呆在一起,读懂他的需求。
 
临床上发现,非常多家长会问“孩子多大该分床睡?”其实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年龄指标。但我要提醒的是:当孩子有比较强烈的情绪需求时,大人跟孩子呆在一起十分重要。在临床上也会发现:小时候,特别需要大人呆在身边。上一次课,徐维东博士也讲到“安全感与依恋关系”。这里非常重要的是安全感的形成,爸爸妈妈能够起到好的陪伴(作用),对孩子建立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个个案可以看出,孩子有情绪需求的时候,并不一定会用语言做直接的表达,更多会用身体来做无意识的表达,可能就会有身心的症状等等。孩子想获得父母的关注,有时好多行为行不通,可能就会选择一些自残、自虐或其他伤害自己的行为。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真的体谅到孩子的不容易。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可以选择的方式并不多,一种方式见效,可能就会反复的使用。
 
 
接下来是,家长在观察到孩子这些反应后如何去应对?


我们提供了几个技术层面的方法:
 
第一,觉察孩子的内心状态。
了解孩子出现的情绪,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具体到成年人的现实情况,大家想想看,如果你的单位即将来一个新同事,老板看起来还特别喜欢他,这时你的反应会是什么?你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无理性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其实蛮贴近孩童状态的。
 
第二个技术要点是,允许孩子做真实的情绪表达。
允许和鼓励孩子做真实的情绪表达,可能对父母的考验会非常大。比如妈妈花一个下午做了一桌好菜,孩子的反应却是“妈妈,我不喜欢吃这些菜,我想吃酱油拌饭。”那这个时候,妈妈的自觉性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孩子真实表达的前提是,家长是不是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和家庭的心理气氛?对孩子来说,“我是个不好的、不乖的孩子,你是不是仍然还是爱我的、不离开我的、喜欢我的?”
 
第三个技术的要点是,正常化孩子的行为。
这一点很重要的。“我家孩子出现的行为状态,其实跟别人家的差不多”,这就是一个安心的过程。大家都会有上医院的经历,上医院最怕的是什么呢?医生说“你这个病我从来没见过”,这时就觉得完了。
 
(如果)医生说“这没啥,回家多喝点水就好了”,那这个时候心可能就放下了。其实心理问题也差不多,想着“我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差不多”,那就OK了。
 
第四,我觉得鼓励大宝参与、享有知情权。
二宝的事情变成大宝可以参与,一起讨论的事情,这个事就不是家庭的秘密了。那些大学放暑假回家,才发现家里多了亲弟弟或亲妹妹的事,估计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家庭的秘密、经济状况等这些部分内容越少,透明度越高,孩子有机会参与进来,环境(对大宝来说)可能更安全一些!
 
我们在这个部分讨论更多的是正常家庭孩子出现的反应。有时关注媒体报道,会有一些极端的反应。当孩子出现极端反应时,语言和道理其实没什么用,这个时候身体的接触可能会更有效一些。这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儿童熟悉的东西,比如用绘本、语言、故事的形式等,去做处理。
 
在这我们有个思考,很多时候家庭折射出的问题,可能二宝事件只是个导火线,本来这个家庭就已经乱糟糟了,这种家庭要去请求专业的帮助。
 


我不想用很多心理学的理论跟大家探讨,更多是想以人性的态度来跟大家分享。我觉得面对二宝这个话题,有两个提醒:

 
第一个是,家长要有信心。
尝试理解孩子,本质上孩子都会希望有弟弟妹妹,这是本然的状态。至于孩子担忧的点在哪里,比如说关注度少了、被分的东西少了等。孩子具体担忧的点在哪里,这部分要下功夫处理。
 
第二个提醒是,家长不要太自信。
“觉得自己能够一视同仁,相信可以做到很公平”,这是值得思考的。(讲座一开始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上或35、36岁以上的人数比例非常大,可能参与课程(的人)很多都不是独生子女。大家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过程里,你跟兄弟姐妹(的相处中),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孩子们的公平感吗?有没有感觉到非常多的不公平?当然这里可能会有性别、智商、颜值等不可控因素。
 
大宝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了那么久,现在有一个更需要父母照顾的婴儿出现,父母可能在时间、精力等方面都非常难兼顾。而且家长认为的公平,孩子是不是一定认同,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这部分也是要提醒家长注意的。
 
从大的层面讲,二胎事件对父母来讲算是一个好事,它自然而然地减轻了父母对孩子超级的关注度,(让孩子)从独生子女的执着状态里解脱出来;但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新学习、适应的过程,需要父母帮助、协助。
 
最后我想留给大家几个思考的问题。在上面技术要点部分,我们提到了“术”的部分,后面我们要反复去思考怎么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上升到道德范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需要大家去思考。
 
第一个需要去思考的就是,爱是不是除法?是不是说(有了二宝爱)就被分成了几份?
 
第二个是,我们有没有机会将圆满的爱传递给孩子?如果两个孩子能够感受到你对他们都是圆满的爱,那这个部分他就安心了。
 
第三个问题是,养育孩子过程的“道”与“术”,是我们要去考虑的。
 
最后,我想做一个结论,就是对二宝的出生这个问题,站在大宝的角度真心与孩子交流,这可能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问题 1
跟孩子讨论二宝的事情,大宝的反应是“弄死他,踩死他”这个极端的反应。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好?


首先,孩子出现的情绪,其实只是一个状态,今天高兴是这个样子,明天不乐意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记住孩子的情绪特点:就是一个情绪状态,是一个情绪流,过得快。

 
第二,家长在回应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能光听孩子的言语,更应关注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尝试跟孩子内在的内心状态去做连接。如果有机会去做连接,可能孩子就会呈现出来(真实的内心),可能(问题)就可以过(去)了。
 
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在生活中做反省。平时给(孩子)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够不够?他缺的是哪部分?这并不是说要将家长推到圣人、超人的地步,家长也是凡人,也会有自己的需求和烦恼。有时候示弱也是一个技术,和孩子说明自己其实没办法胜任那么多事,取得孩子的谅解,共同去经历这个(事情),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问题 2
我想咨询下比较合适的二宝和大宝年龄差距是多少?我家大宝今年三岁,想问下两个孩子差几岁合适?

有两个相似的问题都问到两个孩子年龄差距多大合适,这跟调查结果里呈现出来的(信息)一样。父母(要二宝)的初衷是想给大宝找个伴,一起长大,但实际上二宝的出生,很多时候父母已经来不及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大宝,而是在关注自己的状态上。这里要权衡很多东西,是要大人去考量的。至于差距到底多大,并没有标准。

问题 3
两岁的孩子习惯说“不要!”这是为什么?该如何应对?谢谢。

这是关于孩子年龄发展特点的问题。两三岁的孩子,可能是第一个逆反期,这个时候,可能就是要独立、反叛了。这个时期“不”字是经常挂嘴边的,大人该怎么样做呢?其实蛮简单的,顺着他的意思来就好了。比如,带着他走路,想把他引到什么方向去会非常困难,但你可以选择跟在他后边走,那就可以解决了。
问题 4
大宝跟二宝,为什么他们之间差距这么大?大宝是一个情绪反应不强烈的人,二宝是一个情绪特别浓烈的孩子。我刚刚学会了大宝的照顾、喂养方式,但二宝又让我重新学习,真是一个蛮糟糕的过程。

从心理类型的角度来讲,就比较容易分辨。
 
情感型的孩子,对情绪的反应非常强烈,也会比较细腻、敏感,他会在乎、观察别人的反应。这类型的孩子,比如说他要跟别人告别、分离,可能会哭的稀里哗啦。
 
但思考型的孩子,可能专注度会比较好,比较不关注周围发生的事,说话也会有逻辑性,但他的情感反应不强烈。
 
对思考型的孩子,我们需要保护他的专注度,给他提供合适的空间和时间。这对发展他的逻辑感是有帮助的。
 
但对情感型的孩子来说,他要试探周围环境的安全度,这类孩子的父母要给孩子更多情感方面满足,在满足他之后,他才会发展其他部分。

问题 5
朱老师,早期安全感建立不够好的男孩,目前9岁,何时分床会比较合适?

9岁男孩确实需要分床,不跟父母睡在一起了。可以看看法国一个心理学家多尔多的书籍,里面有很多问答式的内容会非常好。
 
分床睡的意义,就是孩子可以从迷恋父母的状态里解脱出来,去适应外边的世界。但可能分床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妨先尝试在一个房间先分床,然后再慢慢分房。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保证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回到父母身边。

问题 6
我家已经生完二胎了,大宝比二宝大28个月,从生完出院回家,大宝就经常哭,现在二宝3个月了,这种现象有增无减,大宝身上很多异常表现,我都准备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了!请问我该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有几个关键点。
 
首先,可以去观察孩子的反应。特别小的孩子语言表达不顺畅,可以观察两个指标:
 
第一个就是孩子的皮肤状态。
心理学上提到一个(概念)就是“心灵皮肤”,就是说如果妈妈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孩子身上的皮肤状态不会太好,可能会有各种疹子或其他问题,这直接跟妈妈的焦虑感有关。
 
第二个部分,要观察孩子的排泄状态。
恐惧感很强的孩子,觉得不够安全的孩子,他的大便应该不会是正常的。这里边可能需要比较深的解释,如果放到大人身上,就特别容易理解。新到一个陌生环境,或但凡觉得不安全,很多(人)就会有便秘的问题,很多神经症的来访者也会经常受便秘问题的困扰。所以排泄问题是我们观察的一个指针。
 
在这个问题中,家长要减轻自己的焦虑感,把自己从圣人的状态里解脱出来,如果有机会,可以请求周围环境的支持和帮助。


问题 7

独生子女的父母怎么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


上面讨论过这个问题,这其实也没有标准答案。
 
怎么去平衡呢?就是要找到各个孩子所要的需求点——他更想要什么,就给他他想要的。其实不用追求绝对的公平、正义,而且即使你把同样的东西给了两个孩子,也不见得他门就认为一定是公平的。我觉得追求特别公平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大家不用过分执着这个部分。


非常感谢大家的听课,我们有机会再聊这些问题。谢谢大家!

- ღ -
码字辛苦 原创不易
长按以下二维码 打个赏吧
我们将继续努力 带来更多精品好文
☟ 请长按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心理分析专业学习交流平台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
中国发展中心
研究院QQ群: 128276987
电话: 400-878-3393
官网: http://www.psyheart.org/
论坛: http://wsq.discuz.qq.com/? c=index&a=forumlist&f=wx&siteid=263701595
申荷永新浪微博:“荷永”
申荷永新浪博客:“洗心岛”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获取微课音频,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输入访问密码ad09即可
最新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免责声明1111

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免责申明: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Copyright 2017-2018 怀孕期 版权所有 湘ICP备150128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