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怀孕的家庭:从怀孕到产后第一年,如何让女人更快乐,男人更有用(下)

时间:6年前 (2018-01-29)来源:怀孕期阅读量: 534

导读:


前面一篇讲到爸爸作为母婴关系的背景,如何发挥作用?

1、当其他人的育儿主张与妈妈不同时,爸爸要站在妈妈这一边,支持妈妈,认同妈妈对孩子的养育方式。

2、当妈妈出现产后情绪问题时,爸爸要提供安抚和支持,让妈妈的情绪变得更稳定、平和。

这一篇接着继续讲爸爸可以做什么,让自己更有用,让妈妈更快乐。

3、爸爸与妈妈一起分担育儿的任务,为妈妈减轻育儿压力

除了在情绪上安抚好妈妈,爸爸还要在行动上分担育儿的工作。

那些说女人天生会带孩子,男人天生不会带孩子的都是刻板认知,随便哪一个育儿公号或者妈妈群里都有妈妈们在问很多关于养育孩子的问题,如孩子的睡眠,辅食,疫苗等问题,这说明什么?妈妈们也不是天生就会带孩子的,都是在学习和实际练习中一点点学习的和熟能生巧的。还有那些说男人带孩子粗心大意,笨手笨脚,不如女人细心什么的,更是鬼扯,那为什么牛逼的外科医生、服装设计师里有那么多男人呢?

但为什么这么多男人不带孩子,出现大量丧偶式育儿的家庭呢?

首先,很多男人在认知上就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情,与男人无关,或者男人天生带不了孩子。人是观念的产物,当爸爸们有这样的认知时,自动就会远离育儿领域。而且选择这样的一种认知简直好处大大的,人都是有惰性,谁不喜欢舒服啊,谁不想躲懒呢。

其次,任何家庭关系都是互动出来的。我们来看看这个丧偶式育儿在家庭里是怎么互动出来的。

刚开始很多爸爸也很有热情,想分担带孩子的工作,但是他发现家里常常出现这些情况。

情况一:孩子生下来,家里一大堆人,带孩子的人有孩子的妈妈、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家庭还会有一个月嫂或者保姆。一个孩子哪里需要那么多人照顾,人多活少,活儿都不够大家分配,大家抢着干,哪里有需要爸爸干的活呢?

情况二:当爸爸想给孩子换尿布时,奶奶或者外婆往往一个健步冲上去,“我来,我来,你一个大男人哪里会做这些事情!”“你上班辛苦,赶紧休息去吧!”于是,爸爸就呆一边玩手机、看视频、玩游戏去了。

情况三:当爸爸们刚开始照顾孩子时,家里的其他人,外婆、奶奶、孩子的妈妈,尤其是妈妈总在一旁挑剔和打击运动员的发挥:“哎呀,你放的洗澡水太烫/太凉了。”“你纸尿裤穿成这样会漏尿的。”“你抱孩子的姿势把孩子弄不舒服了。”这些其实还算轻微地打击,爸爸们还没有那么脆弱,就被打击倒了,但是妈妈们经常会发出更加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你这人怎么这么笨啊!”“这点事情都做不好!”“尽会帮倒忙,让你做还不如自己全干了!”“你怎么这么不靠谱啊!”


家里的女人要么不让爸爸们插手育儿的工作,剥夺其干活的机会,要么就是否定和批评爸爸们的表现,在各种负面心理暗示和否定、批评、打击下,再加上人性都是喜欢偷懒,依赖,害怕困难的,爸爸们索性就什么都不做了,不做,自然就没有训练的机会,然后就更加不会做,做不好,于是,更加被否定和打击,最后就形成了男人越加不参与,女人越加嫌弃男人没用的局面(最近女星生完孩子之后丈夫每个月给11万的生活费却见不到人的话题很火,也反应了很多妈妈嫌弃丈夫在育儿上的没用)

这样的局面是男人和女人共谋出来的,女人将男人排挤出育儿队伍,男人顺势逃避育儿的责任,而女人从中获得价值感和优越感,男人从中获得舒适感和解脱感。

有朋友说,男人带孩子不行,只是因为不想做、做得太少或者没有机会做。我是非常认同的。

世界上任何一项技能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带娃这事也不例外。

除了喂母乳,育儿中的其他事情,像拍嗝、换尿布、给孩子洗澡、陪玩耍、做辅食、哄睡没有哪一样是爸爸干不了的,就算刚开始干不了,多练习几次就会了。



在孩子刚生下来的头几个星期里,我也出现过很多将丈夫排挤出育儿队伍的行为,总是嫌弃他这做不好,那做不好,经常采用以偏概全的方式说话,“你看,你换的纸尿裤都漏尿了。”(其实人家换了十几次也就这么一次漏尿)。“你给宝宝洗屁股总洗不干净”(其实人家不是没洗干净,只是洗的没有我想要的那么干净)。“你动作怎么这么磨蹭。”(因为我性子急,看人家做什么都慢)。每当这个时候,大卫都用很幽默的方式回应我,他要么对孩子说:“你看,你破坏我们夫妻感情!”要么他对我说:“老婆,你这样不利于团队建设啊!”

这时,我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方式有问题,于是努力控制自己吹毛求疵的态度,多多肯定丈夫的付出,对他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常常对他说:“多亏了你。孩子才长得这么好。“不敢想象如果没你帮忙,我怎么应付得来!”


现在孩子七个多月,换尿布、给孩子洗澡、陪玩、做辅食、哄睡没有哪一样是大卫做不了的,我一天不在家,他也能将孩子照顾的很好!

父亲参与育儿不仅能够让妈妈们更快乐(妈妈快乐了,爸爸的生活幸福度就会提升),让夫妻关系更稳固,对于孩子的成长也非常有利。


美国《父母》杂志这样总结父亲的独特之处: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所以,爸爸们要转变观念,承担责任,积极分担育儿的工作,为妈妈减轻育儿压力;同时妈妈们要允许丈夫试错,多多鼓励丈夫参与育儿,懂得感谢和肯定伴侣的付出。

前面一直在讲了产后第一年,爸爸们要做什么,可以让妈妈更快乐,爸爸更有用。那妈妈们可以做什么让自己更快乐,同时帮助爸爸变得更有用了。

产后第一年绝对是妈妈们最辛苦的一年,辛苦的原因包括带孩子的身体劳累,也包括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累。妈妈们会有哪些负面情绪呢?最普遍的就是抑郁、焦虑,再接着就是担忧、烦躁、无助等。

先说说抑郁,产后抑郁情绪和产后抑郁症还是不一样的,后者已经比较严重了,达到症状的水平(持续时间长、更加严重的程度),而抑郁情绪基本上很多新手妈妈都会有,这是很普遍的事。据统计,有70-80%的新妈妈有产后抑郁的情绪,很多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得到缓解,而产后抑郁症的比例更低一些,有10-20%的妈妈会有产后抑郁症。


我生完孩子之后的几个月状态都不太好。

常常感到情绪低落,想哭,同时觉得疲惫不堪。


过分敏感,一点点小事就容易感到不满和情绪崩溃。

对孩子的很多问题过分担心和焦虑,担心她的体重问题、全母乳问题、湿疹问题、睡眠问题等。

有自责自罪的情绪,孩子哭了会怪自己没有用,没有照顾好她。

失眠,每个星期有好几天夜里睡不着觉,同时白天也睡不着,而睡不好又会导致脾气更差。

时常有绝望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有时也会想孩子死了,或者自己死了就解脱了。

很焦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对于自己何时恢复工作很焦虑,也不知道未来如何平衡育儿和工作。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当时自我诊断为轻中度的产后抑郁症。

我是怎么好起来的?

跟老公倾诉,获得他的关爱和支持。记得我好多次都抱着老公倾诉,痛哭,每次哭完就感觉轻松很多。

自我分析,自我调节。找到自己抑郁的原因,看看哪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接受不可解决的问题,学会接纳不完美,学会降低期待,同时看到自己思维中很多以偏概全,扩大化、灾难化的部分,让自己转变思维,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会慢慢好起来的”。

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前面有提到,我恢复了因为生产而暂停的个人成长,与我的咨询师聊了聊自己的一些困扰,也获得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利用外部资源,找公婆帮忙带带孩子,同时让自己好好休息,注意锻炼身体。缺乏睡眠会让人很崩溃,我先慢慢调整自己的睡眠状况,睡前尽量放松自己,让自己可以较快地入睡,白天哄孩子睡着后我也一起睡一会。每天窝在家里带孩子对我的健康也不利,当时公婆鼓励我多出去运动,呼吸新鲜的空气。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我给孩子喂了奶就交给公婆,之后自己出门散步一小时,然后再回家。

最后就是等待。我发现在孩子三个多月的时候,自己的抑郁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情绪好了很多,甚至时常感到一种喜悦、平静、满足和幸福的感觉。除了前面积极地应对,也许还和体内的激素水平终于变正常有关。

特别强调一句,如果新手妈妈发现自己有产后抑郁的情况,通过自己调节比较困难,一定要寻求帮助,可以找丈夫、找朋友去聊,也可以加入一些妈妈群吐槽,更可以咨询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切勿讳疾忌医,自己死扛。


有的妈妈会因为孩子的出生激活自己小时候的创伤体验,尤其是在婴儿时期的创伤,会有一些很强烈的情绪,比如巨大的无助无力或者被伤害的感觉,这个时候最好也找心理咨询师谈一谈。

面对产后抑郁、焦虑的情绪,妈妈们可以先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自己的这些情绪,通常我们的情绪是由于一些观念或者具体事件引发的。

一般来讲,新手妈妈的抑郁、焦虑情绪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身体上的疼痛,无论顺产还是剖宫产都有伤口,身体不适会影响情绪;

母乳的压力(妈妈们为产奶要喝下大量的汤汤水水,担心宝宝没奶吃或者追求纯母乳等),宝宝母乳困难;

新手妈妈因为缺乏经验而造成焦虑感和无助感,担心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好妈妈;

为宝宝身体健康问题而担心、焦虑,比如宝宝早产、黄疸、湿疹、肠绞痛等;

照顾新生儿疲惫,缺失睡眠,无法得到充足的休息;

与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比如与婆婆因为育儿意见不统一而发生冲突,坐月子新旧两代人观念差异;

经济上有压力,因为生养孩子需要花比较多的钱,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妈妈们也会感觉很焦虑;

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有的妈妈因产后丈夫对自己缺乏关心或者发现丈夫出轨而产生不良情绪;

社会角色转换和适应问题,之前是职场女性,重心在工作上,现在重心转到育儿上,成为了一名妈妈,很多妈妈们会感到不适应和焦虑;

然后,针对这些原因找到情绪的解决之道。

比如母乳的压力。我在月子里追求全母乳喂养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一方面为自己试了各种方法还是奶量不足,不能实现纯母乳而抑郁、内疚、焦虑,担心着孩子会挨饿,另一方面又不太接受孩子吃奶粉着事,自己就这么纠结着、抑郁着,后来想通了,在孩子喂养和成长过程中我还要做很多的事情,比如陪玩、哄睡、洗澡、换尿布等,等她大一些我还要教育她,送她上学……纯母乳喂养其实只是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件小事,而奶粉宝宝也很健康,另外,孩子需要一个快乐、积极的妈妈,为了追求纯母乳喂养,妈妈抑郁了,对孩子来说得不偿失。


当接受混合喂养的现实后,我心情变好,休息变好,奶量慢慢增多了,奶粉反而可以不加或只加一点点了。

比如新手妈妈育儿的压力。网络上关于各种育儿信息育儿理念广泛传播,我经常会看到矛盾的观点,比如今天这个讲孩子有大脑飞跃期,这段时间孩子会比较粘人哭闹睡不好,明天那个讲大脑飞跃期的理论都是扯淡,毫无科学根据;再比如要不要进行睡眠训练,有的强调亲密育儿,反对睡眠训练,有的认为孩子睡眠重要,大人休息好也很重要,睡眠训练对孩子对大人都好……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妈妈们很容易焦虑:“我到底要怎么带孩子,才是对孩子好?”

我生了孩子之后才真正明白并没有所谓的完全正确的养育方式。无论按照传统方式喂养还是科学方式喂养亦或者其他的喂养方式,其实都是个人的选择。养育孩子,是父母做出的一系列的个人选择。与每对父母、家庭有关,也与孩子自己出生时的个性、气质有关。


所以,妈妈们可以做的是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与孩子互动,然后在众多选择中选择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养育方法,而这些选择可能没有最好,只是“差不离”的一个选择,很重要的一点是妈妈要相信自己的本能。很多妈妈因为太教条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能,比如孩子哭了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抱,抱是不是会宠坏孩子。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做母亲最好是浑然天成,完全仰赖自己。妈妈们应该信赖自己的本能,这世界上并不存在另外一个人可以比妈妈自己更清楚的知道该如何照料自己的小孩。

那如何信赖自己的本能?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母婴关系,那你就会知道当孩子哭的时候,ta在表达什么,你到底该如何做了。

还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自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和自身发展规律。孩子没有那么娇弱,不会因为你洗澡水高那么一两度,ta就会被烫伤;也不会因为ta拉了屎,你没注意到,换尿布稍微晚了十几二十分钟,ta哭了一会就会心灵受伤;更不会ta比别人晚学会翻身,以后长大了运动能力就有问题……我们只能做好当下自己能做的,其他的交给时间,没有谁能够预测孩子的未来。

缓解妈妈们的育儿焦虑很重要的一点是妈妈们要放下控制,降低期望,放下对完美育儿的追求,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够了。 


我自己的产后抑郁跟我个性中的完美主义有关,当我真正放下对完美的追求,降低期待,接受现实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很多。

记得当时我一直为孩子夜醒频繁焦虑,“为什么她就不能好好睡觉呢?”“她睡不好,影响身高、体重怎么办?”“如果她一直这样下去,我要怎么办?”我焦虑得不行,天天研究她的睡觉问题,也没有找到解决之道。


后来,当我不再期待她睡得好,接受她就是这样:夜里睡一两个小时就要醒来或者要抱抱,或者要玩,或者要喂奶,我调整自己的作息,尽量让自己跟着她一起早睡,就这样,身体上的疲劳缓解了,心理上也轻松很多,后来,她夜里睡三四个小时一醒,把我惊喜坏了。

完美主义的女性对产后当母亲的期望往往容易过高以至不现实,比如要求自己对孩子要百分百陪伴,百分百有耐心,或者要求自己对孩子的所有问题都能解决,或者把这种完美主义放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每个月的身高体重要长多少,运动能力发展要如何如何,结果自己抑郁、焦虑,孩子也跟着焦虑,孩子焦会增加哭闹,妈妈又觉得自己没有带好孩子,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放下完美主义,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够了。


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这一概念,很多人称其为60分妈妈或者70分妈妈。与“足够好的妈妈”相对应的是“糟糕的妈妈”和“完美的妈妈”。

什么是糟糕的妈妈呢?婴儿学走路,摔倒了,放声大哭,婴儿感觉到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时候,妈妈一直都没有出现。“完美的妈妈”是时时刻刻关注婴儿,可能他还没有摔倒,妈妈就焦虑地抱着ta,不让ta走,生怕ta受一点点伤。“足够好的妈妈”是婴儿摔倒了,开始哭了一会,妈妈听到了,感觉到ta可能会越哭越伤心,就把ta抱了起来,安慰一番。

完美的妈妈提前替婴儿解决了所有的困难,也就剥夺了ta成长的可能。足够好的妈妈,一方面可以让孩子自己探索,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也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温尼科特说:“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妈妈,只要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足够好的妈妈起初几乎完全能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难以适应。婴儿的能力不断增长,她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败。”当妈妈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败时,她能够放手,让孩子走得更远。


再谈谈婆媳矛盾。我当了妈妈之后加了很多妈妈群,发现每一个群里的妈妈都在吐槽婆婆,或者吐槽自己和婆婆的摩擦和矛盾。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现代社会,婆婆住家里带孩子的情况很多,混合抚养在中国是一个很普遍且未来将长期存在的现实。我们与谁在一起的时间越多,接触越多(交集越多),会发现矛盾就越多。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有了孩子后,婆婆才是我们的另一半啊!我有个朋友曾笑称,婆婆是自己的老公

第二,婆婆和媳妇的矛盾很多时候是差异导致的矛盾,如育儿方式差异、生活习惯差异、价值观差异、个性差异等,再加上近距离相处,这些差异和矛盾容易扩大。

我在咨询中遇到一些妈妈谈自己和婆婆的矛盾,比如婆婆非常节省,给家人做饭都是素菜,也不讲究营养搭配,她网上购物,快递一多,婆婆有时也不高兴,觉得她浪费钱。这是老人和年轻人生活方式造成的差异,换成另外一个婆婆,甚至自己的亲妈,极可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老一辈的人从匮乏的年代走过来,他们习惯了节俭的生活方式,你要让她改变很困难。这个妈妈可以处理得更灵活一些,不去要求婆婆改变,自己想吃什么荤菜可以和婆婆说,或者选择自己做。

还有的妈妈因为育儿与婆婆发生矛盾。有个来访者,是个职场妈妈,她说,自己去上班时,婆婆总给孩子喝粥,没什么营养,跟婆婆说了很多遍,婆婆也不会改变。我问她,你希望婆婆怎么做呢?她说,希望婆婆给孩子多做一些好吃的。我又问,具体是什么好吃的呢?她自己愣住了,因为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后来,她给孩子整理了一些食谱,并且告诉了婆婆,周末的时候她也和婆婆一起多做一些有营养,方便放冰箱冷藏的点心,这样孩子在妈妈上班的时候就可以吃了。


她后来意识到婆婆在家做家务、带孩子也很辛苦,也许做复杂一点的食物忙不过来。


另外,我也让她看到有些事情需要取舍和妥协,没有完美。如果她想让婆婆帮忙带孩子,有的时候就需要接受婆婆带孩子的方式,因为你很难自己不带孩子,又要别人按照你的方式来。

当然,妈妈设置一些界限或者底线也很重要,比如问问自己哪些是自己特别看重,不能妥协的。


我有个来访者,她特别不能接受婆婆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她觉得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于是,她找婆婆沟通,婆婆听了之后也不改变,觉得自己三个孩子都是这么带大的,也没有什么问题。她再次和婆婆沟通,并且讲得很直接,如果婆婆还这样对孩子说,她就辞职自己回家带孩子。后来,婆婆就不说了。婆婆不是认同她的观点,而是看到自己这样做后果比较严重:媳妇一辞职,儿子压力大。于是婆婆就改变了。

老人帮忙带孩子,有的矛盾是可以化解,有的矛盾可能长期存在,面对长期存在也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接受不能改变的,带着问题生活。


我会对一些妈妈们说,混合抚养有混合抚养的好处,比如妈妈可以多一些自己的时间,这会让妈妈心情愉快一些,对孩子就更有耐心一些;爷爷奶奶带孩子,孩子就多了两份爱,可以体会到除了父母之爱以外的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沟通方式、育儿方式,混合抚养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到人际相处的一些技巧,学习到与不同的人怎么去沟通、相处。

老人帮忙带孩子,妈妈一定要有“见好”的能力。什么叫“见好”的能力?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婆婆是个不会烧菜的北方人,而我是个吃货,做饭讲究色香味俱全。怀孕后期,婆婆和公公搬来和我们住在一起,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个吃饭问题很困扰我。我每天都要安排菜单,婆婆做得不好吃,我也忍着。后来,我看到婆婆虽然不会做饭,但是在慢慢地学习,也看到她虽然总体上不太会做饭,但是有时候还是能超常发挥,而且她卫生搞得特别好,还百分百尊重我带孩子的方式,人也比较好相处,说实话,我从心里感谢她的付出。做饭不好吃就不好吃吧,我有时间可以自己做,或者选择点外卖,或者出去吃。

所以,新手妈妈和婆婆相处,要看到那些“好地方”,“好时候”,以此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平和。

还有的妈妈和婆婆相处会有矛盾,这个也许跟自己的妈妈有一些未处理的情绪或者伤痛有关。比如我有一个来访者,一看到婆婆对儿子(她的丈夫)好(比如嘘寒问暖,给他夹菜)就很受不了,也会经常将婆婆对待自己的方式和婆婆对待儿子的方式进行对比,看到有差别,她会在心里生气,原因在于这位女士的妈妈从小对她不好,不是冷嘲热讽,就是又打又骂,她一方面嫉妒丈夫,一方面又很渴望婆婆像对待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她把自己内在理想母亲的角色投射给婆婆,所以,对婆婆的要求就比较高,但是要求婆婆将自己当儿子是不现实的。


大部分的婆婆和大部分的媳妇其实都是普通人,她们中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但既然是普通人就会有自己的局限和问题。总之,和老人相处不必求全,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愿意付出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可改变的。

新手妈妈的情绪问题,很多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观念获得改善,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学会与不完美的现实,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孩子相处,接纳不完美的现实,提高自己对育儿过程中的错误和混乱的耐受能力,不会对抗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然后储备能量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

除了以上这些,新手妈妈如果想让自己快乐一些,我还建议你适当远离屎尿屁的生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和宝宝黏在一起,完全缺乏自己的时间也会让妈妈感到抑郁。国外很多心理学家都会建议妈妈每天有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没有一两个小时,半小时也是好的)属于自己,这段时间可以用来看书、喝茶、运动、社交、甚至只是泡个温水澡,都会让妈妈的情绪放松下来,变得情绪稳定一些。

妈妈们还可以学习一些情绪处理的技巧,比如身体放松的练习,深呼吸,静坐冥想等。


作为一名从产后抑郁症走出来的普通母亲,同时也是一名接触过大量家庭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我必须承认,现在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放松很多,但是那些焦虑、烦躁、担忧、害怕的情绪并没有就此远离我(比如,昨天我女儿食物过敏爆发了严重的荨麻疹,我几乎慌不择路,然后看完医生的路上,见她没事人似的困得打盹,我惊讶不已,今天她完全好了,我又喜笑颜开了),而我只是对它们更加熟悉一些,它们来的时候我可以更快一些hold住,也可以更快地让它们从我身上流走。


做父母不像做菜,无法等一切都准备好再下锅。做父母是一件永远无法准备好的事情,也许当你以为自己准备好的时候,孩子又发生了变化。作为新手爸妈,能做的就是保持乐观和不断学习的心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见招拆招,升级打怪,与孩子一起,在磕磕绊绊中共同成长。话说,做到这些也并不容易呢。


最后,愿你学会享受你的孩子,英文叫enjoy  your baby.养育孩子确实很辛苦,尤其是在他们三岁之前,但是也会有很多的乐趣,你每天都会发现ta的一些成长和变化,ta会咯咯笑出声来,会抓玩具往嘴里送,趴着会翻身,会匍匐前进……养孩子当然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很多焦虑、担心的情绪对解决问题并无帮助,反而阻碍了我们去体验和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而这些时光像白驹过隙,转眼即逝。所以,请你带着育儿的烦恼enjoy  your baby.



写给怀孕的家庭:从怀孕到产后第一年,如何让女人更快乐,男人更有用(上)




查看我的更多文章可以点击菜单栏中的文章目录

新浪微博:meiya慢慢来

          预约咨询&约稿&商务合作请发邮件到:luohaiying86@163.com

或添加我的工作微信:18017052681(添加时请注明理由)





苹果手机专属赞赏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和我一起读英文原版书,与知识前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免责声明1111

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免责申明: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Copyright 2017-2018 怀孕期 版权所有 湘ICP备150128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