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鼓励二胎,你生得起吗?

时间:6年前 (2018-02-22)来源:怀孕期阅读量: 403

导读:


编者小语:

如果你对自媒体感兴趣,对我分享的内容感兴趣,就请关注自媒体“恶搞vs奇葩”微信公众号吧,让他静静的躺在你的手机里,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带来开心的一笑,给你带来人生的激励,希望我可以使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正文:

自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起,“全面二孩”放开的靴子落地已有一个月之久,外界的讨论热潮逐渐回归理性。生个二孩的成本到底有多高?放开政策会对社会选择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如果国家给“二孩”补贴,能称之为公平吗?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国人口政策出现明显变化。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还明确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如今,二孩政策将全面放开。有机构预计,未来4年中国将多生育2500万~5212万婴儿。

国家鼓励二胎,你生得起吗?-怀孕期

调查:愿生二孩的仅30%?

随着生育率下降,我国正面临青年劳动人口短缺、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困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确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是成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之后,我国又一次重大的人口政策调整。在人口专家看来,生育政策的调整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人口生产有其特有的惯性,要人为改变它非常难。一个普遍现象是,把生育率降下来不容易,把已经降下来的生育率再提升上去更加不容易。在中国城市,人们已经把一孩当成正常的默认状态,往往需要强烈的理由才会去生育第二个孩子:在较高的抚养成本面前,不少育龄夫妇打起了“退堂鼓”。

“我们做过很多调查,在城市里面大概有70%~80%的人都说自己很想生二孩,但真正愿生二孩的人,可能只有30%。”早在3年前就呼吁停止计划生育政策的携程网CEO梁建章,12月5日在一场论坛上表示。

这个数据,在中国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那里得到了测证。郑真真曾参与2006~2010年江苏省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五年追踪调查,结果发现符合生二孩政策的,最终只有30%左右的人真的生育了二孩。

根据北京大学人口学者郭志刚的研究,除了政策因素之外,人口城镇化和推迟生育也是压低总和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机构对生育意愿所做的调查表明,养育成本过高、女性职场压力等多种因素都影响民众的整体生育意愿。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鹏告诉记者,从发达国家生育率变迁看,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生育有可能反而会减少。“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在放开单独二孩后,生育水平依然比较低。男女平等的观念、个人职业发展等因素都会影响生育选择。”

记者也注意到,有数据显示,如果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左右,平均生育率一般会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比如,日本在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之后,开始重视鼓励生育。不仅在内阁设立了少子化担当大臣来专门应对少子化危机,还采取了多种奖励生育的措施,但是效果始终不佳。韩国为了提高生育率,甚至在儿童节打出公益广告,“你能给孩子最棒的儿童节礼物是弟弟妹妹”。然而,广告再温情,也抵不住部分群体生育意愿低下的冷淡。

国家鼓励二胎,你生得起吗?-怀孕期

算账:养个二胎需要多少钱?

二胎“难产”,归根到底,还是养不起。此前,一篇名为“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的帖子在网上热传。算账的范围包括怀孕、产后教育、生活费用等。其中,北京排名第一,养育一个孩子到成人的成本约276万元;其次是上海247万元;紧随其后的深圳和广州育儿成本也在200万元以上。

以近年北京市人均家庭年收入5万元左右计算,需要一对夫妻不吃不喝工作20多年才能负担得起一个孩子。虽然官方媒体辟谣用不到276万元,但普遍来看,即使排除未来物价和教育费用上涨的情况,目前在中国养一个孩子至大学毕业,至少要花50至100万元。

这还是在有很多隐形成本未计算在内的前提下——进口奶粉、学位房、补习班、兴趣班等。瑞士信贷银行的报告称,在中国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的抚养费用平均约为每年2.3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家庭平均年收入的43%。

在辽宁等一些收入水平不如北上广的地区,这种压力更为明显。家住大连市甘井子区松江路附近的王女士今年初生了“二宝”,“都说生老二比生老大省钱省事,我感觉不是那么回事。”王女士计算了一下,从怀孕到生“二宝”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生养成本已经比生女儿时高出不止一倍。

王女士去年怀上“二宝”时,已经39岁了,因此,备孕期间她格外精心,不算日常饮食,备孕期间光叶酸、钙片、孕妇奶粉这些营养品就花了2000多元钱。而在怀第一个孩子时王女士只是去药房买了普通的钙片吃。

“两个孩子的分娩都是顺产,以报销为主,成本差别不算太大。”在王女士看来,二孩最费钱的是养育费用。“生老大时,双方父母还能轮流帮忙带带孩子。老二出生后,两家老人身体都不太好,只能请月嫂,否则根本忙不过来。”

可是,她去年底预订月嫂时才发现,没有一万元钱根本请不到月嫂。“我们两口子一个月的收入几乎全用来请月嫂了。出了月子,每月还得花3500元钱请保姆。”王女士说。

王女士过日子比较精细,“二宝”的婴儿床、婴儿车、儿童安全座椅、儿童餐椅等都用的老大用过的,一些衣服也能捡大女儿中性些的穿。

“衣服啥的都是‘小钱儿’。”对于王女士来说,更重要的是,今后在孩子教育上的花费将有增无减。“上早教班,两年得一万多;家附近的私立幼儿园,每个月得 2000元。”仅粗略计算,“二宝”出生3年内的花销至少得20万元。“从我个人经历来看,二孩的生养成本要高于一孩一大截。”王女士说。

国家鼓励二胎,你生得起吗?-怀孕期

专家:短期内补贴难出台

鉴于生育成本高企,不少妈妈在网上发帖,呼吁发放育儿津贴,对育儿家庭有所减税,或以部分育儿支出抵扣上班丈夫的个人所得税。目前,教育支出占家庭育儿支出首位,也有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对家庭教育支出抵税。

“当一个孩子长大以后,未来通过纳税等所做的贡献中约有15%会用于社会的养老,”梁建章表示,所以基于公平起见,政府还应采取更具实质性的措施来鼓励生育,补贴的总量可以占到GDP的15%左右。

“下一步政策的前瞻,就是过渡到奖励生育,这也是需要学者研究的课题,鼓励性的政策包括比如减税、带薪休假。”人口学家、西安交大教授李树茁透露,西安交大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也参与了公共服务、政策调整之后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研究。“比如如何形成一个社会体系,鼓励人们生两个孩子;实施过程中社会资源的统一调配问题;大龄妇女的怀孕和生殖健康服务所要求的医疗资源问题……现有的体系都是服务于过去限制型的生育政策,需要转变。”

十八届五中全会落幕翌日,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就立即回应公众关切。据其透露,实施全面二孩后,提倡按政策剩余,对资源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不再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等相关奖励优待政策。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政策导向,可能会全面鼓励适龄夫妇生育二孩。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报告则介绍,除了欧洲福利国家之外,其它后工业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家庭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美国推进家庭税收的税制改革,执行“所得收入赋税返还金法案”,以减少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家庭的税收负担;此外美国一人工作,全家就可享受医疗保险,日本也有如此类似措施。当下,对家庭育儿等支出的税收减免抵扣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福利政策的核心。

但是政策意愿与执行落地之间,恐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短期来看,我国政府还难以出台鼓励生育的补贴计划。”杜鹏表示,生育政策的调整是个渐进过程,先要看全面二孩的政策效果,如果全面放开生育还达不到理想的生育水平,确实有可能考虑补贴办法。

结语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生育推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伴生物。这两者都非人力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的是生育政策、养育方式以及整个社会对生育的观念。

在严重少子化、超低生育率的今天,再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已十分必要。而从建设健康的生育文化、归正扭曲的生育观入手,着力构建一个孩子友好型的社会也已经非常急迫。

分辨哪些是不能改变的而接受它,哪些是能够改变的而勇敢去改变,这是一种智慧。拥有这种智慧就能造福后代。

相关背景

其他国家如何鼓励生育?

据《南都周刊》报道,在日本选择做全职妈妈会享受比在职妈妈更好的待遇。上班族妈妈需要向国家缴纳税款,而全职妈妈不仅不用交税,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到了65岁以后,不管上没上过班,都可以领取国民年金太太可以不缴纳保险金就享受社会保险的待遇。即使一天都没有工作过,到了65岁也同样可以领取国民年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新加坡记者曾报道,新加坡政府对拥有国籍的新生儿会发放“婴儿花红”,每个家庭的前两个孩子可以每人给家庭带来4000新元,也就是大概近2万元人民币的政府补贴,第3和第4个孩子各可得6000新元,大概人民币3万元。此外,政府还推出1元对1元的儿童培育共同储蓄,也就是家长在孩子的儿童培育户头每存入1元,政府就相应地存入1元,但是这个户头不能提取现金,只能用来支付孩子的教育和医院诊所费用等。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报告也指出,德国用直接的家庭补贴金改善家庭的收入状况。2001年,德国用于家庭政策方面的资金为1800亿欧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支出了家庭抚养孩子成本的46%。不仅如此,德国还设立特殊家庭补贴,为贫困、伤残、单亲的特殊家庭提供支持。

此外,法国也实行了生育津贴、入学津贴、对单亲和贫困家庭的补贴政策。法国政府对3-6岁幼儿实行免费教育制度;对6-18岁青少年无论是在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就读均发放入学津贴。


喜欢我就关注我吧,我会每天分享精彩内容给大家哦。

更多精彩资讯,尽在“恶搞vs奇葩”微信公众号,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的存在,就是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最新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免责声明1111

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免责申明: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Copyright 2017-2018 怀孕期 版权所有 湘ICP备15012852号